开云真人日,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轻骨料及轻质混凝土创新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国内外轻骨料产业及轻骨料混凝土行业同仁汇聚一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交流研讨高性能环保利废轻骨料先进制造技术、高强高性能轻质混凝土设计创新与工程应用创新成果。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CCPA)原会长徐永模,中国砖瓦工业协会会长、CCPA特别副会长徐洛屹,中国建筑砌块协会理事长、CCPA副会长、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国华,CCPA副会长、湖北昌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赤球,CCPA拟任副会长、建筑材料工业情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持工作)吴小缓,CCPA轻骨料混凝土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丁庆军,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俞锋,中国建筑砌块协会秘书长刘远祥等行业协会领导,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隋同波等嘉宾,多位特邀报告专家与工程应用单位专家,来自轻骨料与轻骨料混凝土行业以及上下游产业的企业家、技术专家、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企业家等近200名代表出席了论坛。
论坛由CCPA副秘书长谷冰莹、轻骨料混凝土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云鹏、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分会秘书长扈士凯分别主持。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轻骨料混凝土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云鹏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原会长徐永模为论坛致辞。他指出,我国轻骨料产业历经固废基材料创新、生产制造装备升级及高性能超高性能轻质混凝土的发展和工程应用阶段。当前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为其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徐会长强调,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的30%减重、40%保温隔热性能提升以及50%以上固废利用率的特性十分契合建筑行业对绿色、轻质、高强、节能、环保材料的需求;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推进,也为相关创新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他鼓励与会代表们积极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国际交流合作,打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通道,解决环保利废轻骨料产业发展痛点,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与重大工程建设创新。
七位资深专家在技术报告与交流中报告了国内外轻骨料及轻质混凝土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分享了不同地区在轻骨料材料开发、高性能轻质混凝土应用及工程实践中的宝贵成果。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丁庆军作了题为《轻质高性能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的报告。报告探讨了泵送轻质高(超)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技术与工程实践,详细论述了高抗冲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优异性能与应用场景,并且创新性地提出了高韧性混凝土与高粘高弹沥青混凝土组合铺装技术对于解决钢桥面铺装难题的方案。最后,介绍了抗扰动轻质超高性能混凝土这一新型材料在桥梁快速修补与加固中的巨大潜力。报告总结了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最新成果,为轻骨料混凝土高性能化技术升级提供了明确方向,针对桥梁开云真人、铺装、修补等关键场景的痛点,提供了具体、高效的材料解决方案,对提升工程结构的长寿命、耐久性与安全性具有直接指导价值。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潘智生作了题为《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ndHigh-Performance Lightweight Concrete》的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为实现建筑工业低碳化目标所采取的关键策略与技术路径,涵盖了从原材料创新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减碳方案。在承重结构方面,报告重点介绍了低碳胶凝材料体系与结构型高强轻骨料技术,通过利用工业固废及开发负碳骨料,从根本上降低混凝土碳足迹。对于非承重围护与功能构件,报告详细解读了系列高性能轻质功能材料,包括高强泡沫混凝土、可主动固碳的轻质混凝土以及超疏水混凝土,这些材料通过提升耐久性与直接固碳实现全生命周期减碳。报告最后结合香港地区工程实践,分析了轻质混凝土在高密度城市模块化建筑中的应用优势与挑战,为绿色低碳建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与实践范例。
中国中华轻质骨材协会理事长叶春炉作了题为《地区和日本高强陶粒轻骨料及其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现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轻骨料和陶粒的分类范围,对陶粒的定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中国地区和日本的陶粒和轻骨料产业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报告指出地区高强陶粒市场需求量大,深具发展潜力;日本目前的结构混凝土用轻骨材年产能较低,市场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状态;我国的陶粒制造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桥梁设计院总工程师朱玉作了题为《LUHPC在世界首座混凝土斜拉桥拼宽中的应用》。报告介绍了中交二公院近期设计UHPC在桥梁应用情况以及LUHPC在世界首座混凝土斜拉桥拼宽中的应用情况。报告指出我国公路交通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渐步入改扩建阶段通过现有技术的综合应用,合理利用既有结构的特点发展、适当的新旧结构传力模式、灵活运用LUHPC新材料等四新技术。对大跨桥梁拼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桥梁建设、LUHPC等新材料应用进行了展望。
中国建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学平作了题为《轻质骨料生产装备的创新与应用分享》的报告。报告介绍了轻骨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及行业发展、分享轻质骨料生产装备的创新与应用。报告指出固废制轻骨料实现消纳废物和生产轻质高强材料并举,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倡导的方向。固废制轻骨料生产线向着高品质、大规模、绿色、低碳发展。希望持续不断提升轻骨料制备的技术水平,以更节能、更环保、更智能、碳中和模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英国LYTAG前技术负责人Barry Mellor通过视频形式作了题为《Lightweight Concrete: Origins, Composition & Challenges》的报告。报告围绕轻质混凝土的制造历史、材料特性、多元应用与可持续发展挑战展开了系统阐述。首先介绍了英国粉煤灰基轻骨料Lytag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分析了多种轻质骨料特性和轻质混凝土成分配比,并以伦敦奶酪刨丝器大厦、主教门22号大厦等案例,展示其在高层建筑中减少材料用量、降低建筑自重、缩短工期的优势,同时介绍了轻质材料在找平层、桥梁建设、填充排水、农业种植基质等领域的多元应用,为我国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国际视角与实践参考。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专家刘开志作了题为《高模量LUHPC工程化设计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的报告。报告聚焦双柳长江大桥轻质UHPC技术,从研究背景切入,深入阐述该技术研发的必要性与行业价值。随后介绍了轻质UHPC的研发历程、施工工艺要点以及现场作业流程,报告还通过案例展示了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最新应用成果,为桥梁建设的轻量化、高性能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专家报告结束后,CCPA轻骨料混凝土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理事长丁庆军对与会专家和代表表示感谢,并对此次对话交流做出总结。他希望轻骨料混凝土能朝着更轻质、高韧和耐久的发展方向,拓展其在结构加固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促进轻骨料和轻骨料混凝土行业的上下游链条对接与交流,共同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